HCIA课程(一)
零、设备基础配置
网络拓扑
0.1 设备系统参数的配置方法
设备名称、系统时间、时区
查看系统信息
修改系统时间
帮助命令
进入系统视图
修改设备名称
配置登录信息
配置console口参数,需要密码登录,空闲20分钟自动退出
管理设备配置文件
查看下次启动时使用的配置文件
删除闪存中的配置文件
重启设备的方法
一、OSI七层模型
模型层 |
作用 |
协议 |
应用层 |
为计算机用户提供服务 |
DNS、HTTP、Telnet、FTP |
表示层 |
数据格式(编解码、加密解密、压缩解压缩) |
HTML、DOC、JPEG、MP3 |
会话层 |
管理应用程序之间的会话 |
|
传输层 |
为两台主机进程之间的通信提供数据传输服务 |
TCP、UDP、SSL |
网络层 |
路由和寻址 |
IP、ARP、ICMP、OSPF |
数据链路层 |
帧编码和误差纠正控制 |
MAC/LLC、VLAN |
物理层 |
比特流传输 |
RS-232、RJ45 |
二、TCP/IP四层模型
模型层 |
说明 |
应用层 |
对应(应用层、表示层、会话层) |
传输层 |
对应(传输层) |
网络层 |
对应(网络层) |
网络接口层 |
对应(数据链路层、物理层) |
三、数据包的封装和解封装
两台机器之间的数据是怎样传输的?
1、封装操作:
2、数据传输
封装好的数据,在网络中传递
3、解封装
接收方收到数据后,对数据包进行解封装
四、华为网络设备的操作系统-ARP
4.1 VRP概述
VRP是华为公司数据通信产品的通用操作系统,目前主流的是VRP5的版本,最新的是VRP8版本,版本发展路线如下:
4.2 VRP的文件系统
4.2.1 配置文件
系统软件和配置文件比较重要
4.2.2 存储设备
存储设备包括:
- FLASH
- 不容易丢失数据,主要存放系统软件、配置文件等。如补丁和PAF文件,一般上传到FLASH或SD CARD中
- NVRAM
- 随机读写存储器,用于存储日志缓存文件,定时器超时或者缓存写满后再写入Flash
- SDRAM
- SD CARD
- USB
4.2.3 设备初始化过程
4.2.4 设备管理方式
分为web界面管理和命令行管理
4.2.5 VRP用户界面
Console口和VTY界面
Console口的连接方式
Console线
接到网络设备的Console口
4.2.6 VRP的用户级别
4.3 VRP系统的基本配置命令
1、配置设备名称
2、设置系统时间
3、设置权限
4、配置用户通过password方式登录
5、配置接口IP地址
6、查看当前运行的配置文件
7、保存配置文件
8、查看保存的配置文件
9、清除已保存的配置(清空还原)
10、查看系统启动配置的参数
11、指定配置文件
默认用的flash:/vrpcfg.zip
文件
12、设备重启
4.3.1 案例
文件夹操作
文件操作
五、子网划分
案例:
以每个子网需要分10台为例:
需要往后借2^n - 2 >= 10
得到n >= 4
位
六、路由
6.1 路由分类
路由分为直连路由、静态路由和动态路由
6.2 路由优先级
6.2.1 路由优先级概念
路由的优先级用于控制路由路线,如图所示:
查看路由优先级:
结果如图,Pre项就是优先级,数值越小,优先级越高:
优先级对比过程
- 先比较路由的掩码,掩码长的优先
- 如一条路由是20.0.0.0/8
- 另一条路由是20.10.10.0/24(优先)
- 比较路由的Preference(小的优先)
- 如Pre相同,则比较路由的Cost(小的优先)
- 如果都相同,形成等价路由
6.2.2 浮动路由配置
配置多条路的路由方式,称为浮动路由,配置方式如下:
6.3 动态路由
6.3.1 动态路由分类
按工作区域分类:
- IGP(内部网关协议)
- RIP
- OSPF(开放式最短路径优先)
- IS-IS
- EGP(外部网关协议)
按工作机制和算法分类
6.3.2 OSPF快速上手
实验拓扑
七、链路聚合
一根线容易出问题,可以用两根线做绑定,这正方法称为链路聚合。
7.1 手动模式
7.1.1 手动模式配置方法
手动配置链路聚合
实验拓扑如下:
LSW1操作步骤(LSW2的两个接口做同样操作):
查看配置情况
可以看到聚合链路已经配置成功
测试使用
7.1.2 手动模式的优缺点
优点:
- 适合不支持LACP协议的老旧设备
- 正常情况下,所有链路都是活动链路,平均分担流量
缺点1:设备间没有报文交互,只能通过管理员确认,接口一定要配置正确,不然容易出错,将包发到错误的交换机
缺点2:手动模式下,设备只能通过物理层状态判断对端接口是否正常工作
7.2 LACP动态模式
7.2.1 介绍
为解决手动链路聚合存在的两个问题,需要使用LACP动态链路聚合
LACPDU概念:
系统优先级概念:
7.2.2 使用场景
7.2.3 配置动态链路聚合
实现拓扑:
核心配置:
八、STP和RSTP
8.1 STP实验
作用:避免网络中的环路问题
8.1.1 配置根桥
网络拓扑图
S1配置为根桥
S2配置为备桥
查看STP信息
8.1.2 控制根桥选举
查看根桥信息,如果CIST Bridge
和CIST Roor/ERPC
字段相同,则为根桥
再看S2的就不相同
通过配置优先级,使S2成为根桥,S1成为备份根桥
值越小,优先级越高
配置完,再通过display stp
命令查看选举情况
8.1.3 控制根端口选举
查看端口角色
设置端口stp优先级
值越小,优先级越高
8.2 RSTP实验
使用场景:
- 公司使用二层网络结构,核心层和接入层,作为网络管理员,需要使用RSTP来避免网络中产生二层环路的问题。
拓扑图
8.2.1 实验环境准备
前提准备:
- 设置设备名
sysname S1
- 关闭无用端口,确保实验准确性
int g0/0/1
和shutdown
- 确保stp已经启用
stp enable
8.2.2 清除设备上已有的配置
如:清除S1上配置的STP优先级和开销
8.2.3 配置RSTP并验证
S1和S2的STP模式改为RSTP
查看rstp的简要信息
8.2.4 配置边缘端口
配置连接用户终端的端口为边缘端口,边缘端口可以不通过RSTP计算,直接由Discarding状态转变为Forwarding状态。如本例中,S1和S2的G0/0/1端口都连接的是一台路由器,可以配置为边缘端口,加快RSTP的收敛速度